close

在眾多紫砂壺中,如何挑選到一把好壺,豈只是紫砂新生的難題,對悠遊紫砂陶多年的老手,同樣也是一個嚴肅的課題。紫砂壺既是著重功能性的實用品,又是可以把玩、欣賞的藝術品。所以,一把好的紫砂壺應在實用性、工藝性和藝術性三方面獲得極高的肯定。壺藝愛好者在選購紫砂壺時,不妨就這三個重點加以考量。

 


紫砂壺的實用性


  紫砂壺是用於泡茶注茶的。所以,選購時不妨先就其實用的功能加以考量。優良的實用功能是指其容積和容量的恰當,壺把的便於端拿,壺嘴出水的流暢,讓品茗沏茶得以得心應手。因此,選購紫砂壺應依據個人的飲茶習慣,考量壺的容量,壺嘴出水的順暢,壺把執握的舒適等等。因為,透過使用上的舒適感,可以產生情感,愉悅身心,百玩不厭,讓人珍愛有加。


 


紫砂壺的工藝性


  紫砂壺的工藝性是指製作的技術水準,也是評審壺藝優劣的準則。一把好的紫砂壺除了壺的流、把、鈕、蓋、肩、腹、圈足應與壺身整體比例協調,點、線、面的過渡轉折交待清楚與流暢。尚須審視其“泥、形、款、功”四方面的施藝水準。


 


  「泥」:紫砂壺獨特之處在於其製作原材料紫砂泥的優越性。所以評斷一把紫砂壺的優劣,首在於其用泥的品質。雖然泥色的變化,只給人帶來視覺感官的差異,與其使用的功能無關。但就使用的習慣而言,紫砂壺藉著泡茶品茗不斷地撫摸,透過手感的舒服,則可達到愉悅心靈的效果。好的紫砂泥因具有「色不艷、質不膩」的顯著特性。所以,選購紫砂壺應就紫砂泥的良窳加以考量。


 


  「形」:即壺的形象,也就是形狀樣式。紫砂壺的造型千姿百態,其間蘊藏了豐富多采的完美器形,匯集了歷代藝人的創作智慧和心血結晶,素有「方非一式,圓不一相」的讚譽。至於選擇何種形狀樣式的壺為佳,則因各人心理需求的不同,很難論定。不過,因紫砂壺屬於整個茶文化組成的部份,所以它所追求的意境,應屬茶道所追求的「滌淨煩囂,淡泊明志,超世脫俗」的意境。而“古拙素雅”與茶道文化的意境最是融洽,所以紫砂壺的造型考量應以能表現“古拙”氣氛的為優選。


 


  「款」:即壺的款識。紫砂壺的署款,素來非常講究。它不同於一般作品的自屬圖章戳記式的格局。因壺藝的韻致格調和書法繪畫藝術同傳,所用印款,往往出自一代金石篆刻名家之手。鑒賞紫砂壺款有兩個意義:一是鑑別壺的作者是誰;一是欣賞鐫刻的詩詞書畫及印款(金石篆刻)。紫砂壺的裝飾藝術結合了中國傳統藝術「詩、書、畫、印」一體的藝術特點。所以欣賞一把紫砂壺,除講究泥料、造型及製作技藝之外,還有文學、書法、繪畫、金石諸多方面,給每一位壺藝愛好者帶來更多美的享受。


 


  「功」:是指壺藝的功能美,有別於實用功能的訴求點。這些年來大陸市場逐漸開放,台商大舉介入紫砂市場,遂使砂壺市場益形蓬勃發展,砂壺產品屢有新作問世。只是紫砂藝人創新作品,徒講造型的形式美,卻忽視了功能為用的美。蓋有些藝人自己不飲茶,所以對飲茶習慣知之甚少,這種情況直接影響了砂壺功能的發揮,相信在泡茶苶品茗的使用過程,有的砂壺已然出現「中看不中用」的重大缺失。紫砂壺的功能美主要表現在容量適度、高矮得當、口蓋嚴謹及出水流暢四個方面。按目前台灣家庭的飲茶習慣,一般二至五人聚飲,宜採用容量三五0毫升為佳,無論手拿手提都只需舉手之勞,所以人稱「一手壺」。


 


紫砂壺的藝術性


  紫砂藝術是一種“源於生活,高於生活”的藝術創作形式。一件好的紫砂壺,除了講究形式的完美與製作技巧的精湛,還要審視紋樣的適合,裝飾的取材以及製作的手法。再說壺藝本身就是感情。所以一件較完美的作品,必須能夠發抒藝術的語言。既要方便使甪,又要能夠陶冶性情,啟迪心靈,給人油然而生的一定藝術感受。誠如已故紫砂大師顧景舟所說「總之,藝術要有決斷、要樸素、要率真,要把親自感覺到的表達出來,以達到形、神、氣、態兼備,才能使作品氣韻生動,顯示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」。


 


紫砂壺的實甪功能


  宜興紫砂壺,長久以來,即被人們推崇為理想的注茶器。紫砂壺優良的實甪功能,在明清兩代的文獻中即有所記載。明清兩代人們認為茶壺之所以“黜銀錫及閩豫瓷,而尚宜陶”,是由於紫砂壺能發出茶之色、香、味,並且既不奪香,又煮熟湯氣。關於“越宿不餿”的說法也有其一定的道理。


 


  紫砂壺之所以具有上述實用功能,主要是由於紫砂泥料的特性所決定的。紫砂壺是一種雙重氣孔結構的多孔性材質,氣孔微細密度高,具有較強的附吸力。它能吸收茶之香味,且保持較長的時間,而施釉的陶瓷茶壺,這種功能比較欠缺。紫砂壺與施釉的陶瓷茶壺相比,茶湯確實不易變質發餿。這種功能由茶壺本身精密合理的造型所決定。紫砂壺的嘴小(嘴流出口成一定的斜角)壺口壺蓋配合密切,位移公差< 0.5m m,口蓋形式都成壓蓋結構。而施釉茶壺,壺嘴大都口朝上,口與蓋的位移公差達1.5mm左右,且口蓋形式都成嵌蓋結構。由於紫砂壺製作的精密度高,比施釉的瓷壺,減少了混有黃曲霉等霉菌的空氣流向壺內的渠道。因此,相對地推進了茶汁變質發餿的時間。


 


  紫泥確實是宜興得天獨厚的原料,它在成份上俱備了制陶所必須的化學組成及礦物組成。從顯微觀察發現,紫泥主要礦物為石英、粘土、雲母和赤鐵礦。同時這些礦物的顆粒組成(自然形成的顆粒的大小尺寸),適中的紫泥的礦物組成,具有類似中國大陸南方制瓷原料的特點,即其礦物組成屬於粘土^野嬤t。合理的化學、礦物、顆粒組成,使紫泥俱備了可塑性好、生坯強度高、乾燥收縮小等良好的工藝性能。紫泥粉碎的細度,以過60目篩為宜。泥料過粗製作時費功;泥料過細製作時粘手,坯體表面會引起皺紋,同時還會引起乾燥,燒成收縮增大,降低燒成溫度,則發生氣泡缺陷。過60目篩的泥料,大的顆粒尚粗,在成型過程中系用精加工這道關鍵工,把器形周身理光,形成一層緻密的表皮層。由於表皮層的存在,產品燒成的溫度範圍擴大了,不論在正常燒成溫度的上限或下限,表皮層容易燒結,而壺身內壁仍能形成氣孔。因此,成形時的精加工工藝,俱有把泥料、成型、燒成三者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的作用,賦予紫砂表面光潔,雖不掛釉而富有光澤,雖有一定的氣孔率而不滲漏等特點。紫泥經過115 0℃ 燒成後,形成了殘留石英、雲母殘骸、莫來石、赤鐵礦、雙重氣孔等物相。雙重氣孔使產品俱有較高的氣孔密度,一定的氣孔率。此外,紫泥試樣中的結晶相較多,玻璃相較少。所有這些特點都促成紫砂壺俱備有良好的實用功能。


 


  紫砂泥是一種紫紅色或淺紫色的氧化鐵含量較高的陶土,由於紫砂壺坯體不施釉,所以燒成後仍有較大的吸水率和氣孔率。據測定紫砂茶壺的吸水率在1.6%~7.05%之間。因此,製成品俱有良好的吸附氣體性能和透氣性能,用之泡茶色、香、味均好。其它實用功能還有不炙手和不易爆裂的優點。由於紫砂壺傳熱緩慢,雖然用沸水泡茶,也不炙手。同時還可放在文火上煮茶,不易燒裂。


 


  綜上所述,紫砂壺不但能保持茶湯的色、香和茶味,且不易使茶湯變質發餿,和耐冷熱急變性好等諸多良好功能,確是其它陶瓷茶壺所望塵莫及的。


 


紫砂陶刻裝飾藝術


  紫砂陶刻的裝飾方法,若以燒成前後來分,在燒成前有絞泥、浮雕、堆繪、仿古青銅器紋樣裝飾和陶刻等裝飾手法;燒成後的裝飾則有釉彩、拋光和包銅、金銀絲鑲嵌裝飾等多種手法。陶刻則是主要的裝飾方法,由於紫砂陶坯具有良好的可塑性,故易於在紫砂陶上進行雕刻,無論草、隸、篆、魏碑、漢瓦、鐘鼎銘文等各種書體,或花卉、虫鳥、山水、人物等國畫白描,匯集了文學、書法、繪畫、金石篆刻諸藝術於一體,形成了紫砂陶特有的雕刻裝飾工藝。


 


 


 


陶刻的源起


  紫砂陶刻裝飾,最早見於元代壺銘『且吃茶、清隱』五字草書。紫砂壺雕刻它與古代陶器刻文同為一個模式,即是作者在其所製陶坯上記述姓名或記上所敘銘文,起初都在壺底部刻劃,這只是紫砂壺雕刻的雛形,還談不上雕刻裝飾工藝。我們先從宜興壺藝的創始人供春說起。供春是士人吳頤山的侍童,是時吳氏為準備三年一次的京試而寄居於金沙寺靜讀,而供春則服侍吳氏的起居飲食。供春閒時就觀察寺僧和當地陶工製作各類器皿。據說他有一天利用一塊紫砂泥捏成一個茶壺。吳氏拿供春為他所製的茶壺供其友儕觀賞,大家看後頗為欣賞,也請供春為他們製壺,由此宜興壺開始風行,且漸及全國。


  作為一個侍童的供春的教育水平自然不高,就連工整地寫出自己的名字或許也有困難。因此,他請求主人吳氏替他在壺底署款,而後由自己親手刻上。壺底秀麗的楷書刻款就成為明朝宜興壺的特徵之一。隨著文人的參與合作,為滿足自賞,繼而將雕刻的部位移到壺腹,鐫刻簡單的銘文與詩句,以後更發展到刻畫或書畫同時銘刻。


  到十六世紀中期,名壺手時大彬在其早年仍需要求士人替他書寫銘款。但很快他能自行銘款,且無需用筆墨先行書寫起稿。據說在後期,時大彬更能運刀如筆。


到了十九世紀初期,宜興陶藝最重要的人物是陳鴻壽。陳鴻壽字曼生,生於一七六八年的乾隆時代。他是一位深受文化薰陶的學者,對古文經學有深入的研究,並精擅書法、繪畫和篆刻,被譽為西冷八家之一。他傾心於紫砂銘刻,經常構思書畫,並親手在砂壺上鐫刻詩文,且多有精品。陳氏曾任宜興縣令三年之久,並致力復興宜興陶業。據說他曾設計十八款宜興壺新式樣,並聘請楊彭年、楊葆年、楊鳳年、邵二泉、申錫及吳月亭等名家製作這些茶壺。以陳曼生的意見來說,一件茶壺的製作需要三位人士的參與。首先由壺手捏製茶壺,待其坯胎乾至皮革硬度時,則請書畫家在壺上施予繪畫或書畫的裝飾,隨後再請人在壺上刻畫,完成後始進行燒窯步驟。因此,一件作品可能有四個印章,包括壺手的、繪畫的、雕刻的和訂製茶壺主人的室名。實際上,清代嘉道年間,士人與壺手通過融洽無間的合作和探索,不僅製作了精美的紫砂藝術品,也歸納出來一套獨特的紫砂雕刻裝飾藝術,同時也創造了紫砂陶刻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。


 


陶刻的技法


  紫砂陶的雕刻不同於一般的雕刻,也有別於漆雕、木雕、碑文銘刻利其它陶瓷刻繪。它是在紫砂陶坯凹凸不平、多角線條等複雜的造型上進行刻畫。誠然,書畫雕刻是紫砂工藝過程中最後的一道工序,書畫題材的取捨與筆法,基本上與國畫相似。即有書有畫,書畫之外,還有款識印章。只是佈局略有不同,要按照紫砂陶器各種造型分別施藝,畫面要求清晰而層次分明,一般都是先在陶坯上書畫,然後依著字畫雕刻。刻字要劃平豎直,刻得珠圓玉潤;刻畫要刻得有來龍去脈,做到結構相稱,刀法分明。而雕刻用刀法則可歸納為『劃、豎、撇、踢、捺』五個字。刻“劃”刻刀先下後上;刻“豎”刻刀先左後右;刻“撇”先用順刀後用逆刀;刻“踢”先用逆刀後用順刀;刻“捺”刻刀先上後下。


  陶刻裝飾藝術的技法可分為印刻(雙刀正入法)和空刻(單刀側入法)二種。此外還有澀刀、遲刀、留刀、輕刀、切刀、舞刀等各種金石用刀方法。印刻是先將詩詞書畫的底稿謄印到壺坯表面,再運刀依樣雕刻,通常由一般刻工進行雕刻。空刻則須由具備多年雕刻經驗的紫砂藝人進行雕刻工序,或熟悉紫砂陶刻的書畫家親手雕刻,他們在確定大體輪廓安排後,用斜刀刻法以刀代筆,唯刻畫精細的作品,必須注意行刀的浮沈利鈍、深淺寬窄、刀勢的氣脈連貫,以顯示出跡外傳神的韻緻。空刻用刀必須胸有成竹,自由馳騁,猶如天馬行空,刀法多變,可輕可重,或虛或實,可粗可細,或刮或劃,粗獷豪放,耐人尋味,這樣才能反映出紫砂陶刻的藝術特點。


  至於紫砂壺的陶坯刻款則有下列四種不同類型的刻法。


(一) 乾坯刻款:紫砂壺泥坯基本乾燥後,以毛筆書繪字畫墨稿,然後再用鋼刀依著筆畫進行雕刻。


(二) 寫泥刻款:紫砂壺的泥坯尚含有百分之二十的水份時,就以圓鈍的鐵筆或竹刀進行刻寫。


(三) 濕泥刻款:紫砂壺泥坯近於乾硬狀態時,即以鋒利的鋼刀進行雕刻。


(四) 描邊剔泥刻款:先以細刀描出輪廓邊,再以挑或點的手法去掉其中的部份。這樣的陶刻手法能夠產生特殊的裝飾效果。


 


陶刻的藝術


  紫砂陶刻裝飾手法獨特,以刀代筆,將中國的書法、繪畫、金石、篆刻諸藝術融於一體,神韻怡然,彰顯了筆墨藝術與工藝技巧高度結合的高雅風貌,形成了具有民族工藝特色的藝術。


  陶刻藝術的題材極為廣泛,形式更是豐富而多樣,舉凡山水、人物、花鳥、博古諸圖案均可作為入畫素材。陶刻作品特別講究各體書法,利用正、草、隸、篆、鐘鼎、石鼓等各體不同的書法來表現於各式形體,或圖文並茂,或情趣皆有,表現出作品的構圖嚴謹、參差有致,體現了陶刻藝術的精髓。


只是,陶刻藝術不應只是把書法、繪畫、金石、圖騰等在紫砂器上的搬移再現,即使最成功的轉移摹寫也只能算是上乘的工藝裝飾;不管是那一位書畫名家在飾壺時,倘若不加刻意經營,只以自己習慣的內容與形式去裝飾,忘卻了舞台不同應各有各的深度與空間要求,就算是筆墨技法高超,也只能說是壺上留下了某某名家的墨跡,不能算是一件成功的陶刻藝術品。


  徐秀棠大師在述及他的陶刻觀時說道:「我在飾壺時要隨壺撰寫切茗、切壺、切情的銘文和尋求逸趣橫生的款識以外,還得考慮入壺、入銘、入格的畫面安排。如我為吳群祥所製方正壺上題銘曰:『自成甘苦注方孤』,這裡面帶點哲理。為翻模高手樂泉生業餘愛好所作自賞之壺上題銘:『樂此泉流趣亦生』之句,把很多要說的字外之言與樂泉生的名字結湊在一起。如此,陶刻藝術不僅有它本身獨立存在的表現形式,透過意境的追求更能體現陶刻藝術存在的價值。」


  “字依壺傳,壺隨字貴”道盡了陶刻藝術的高度價值。只是,就今而論常被一些筆者或紫砂業者漫無邊際的喧染曲解,不去就事論事地理解壺與字間的內涵關聯。總以為一件陶器,只要經名家一書一畫,便能壺隨字貴,欺哄紫砂玩家,漫天要價,這一錯誤的概念,誤解了陶刻的存在價值,也阻礙了陶刻藝術的發展與進步。


  總之,陶刻藝術不但注重形式、內容及手法上的技巧,最主要的是作者的文學素養、書畫功力以及人格氣質整體的表現。因為表現形質的筆法、技法、章法只是手段,而寫神才是藝術的本質,也是藝術表現水平的重要標準。所以,一把茗壺配上得體的陶刻書畫裝飾,便為好的藝術作品,閒暇之餘,沏上香茗,品茗賞壺,滌濾煩憂,當餘甘留舌之時,體會銘文刻畫的意境,當能理解文人雅士對茶道的鐘情、砂壺的珍愛及陶刻藝術的頌讚。


 


宜興紫砂泥


    宜興的陶土品種繁多,廣佈於宜興南部丘陵山區。丁山、張渚、渚東為主要產地。當地一般把陶土分為白泥、甲泥、和嫩泥三大類。白泥它是一種灰白色為主顏色單存的粉砂質鋁土質粘土;甲泥是一種以紫色為主的雜色粉砂質粘土(通稱頁岩),未經風化,又叫石骨,材質硬、脆、精;嫩泥則是一種以土黃色、灰白色為主的雜色粘土,材質軟、嫩、細。宜興陶都所產的各種天然陶土,不論是甲泥或嫩泥,都含有多量的氧化鐵。含量多的約在百分之八以上,含量少的也在百分之二左右。又因各種甲泥和嫩泥含鐵量多寡不同,泥料經過適當比率調配,再用不同性質的火焰燒窯,可以呈現顏色深淺不一黑、褐、赤、紫、黃、綠等多種顏色。這就是紫砂壺呈現各種瑰麗色澤的原因。


 


    宜興紫砂陶所用的原料,包括紫泥、綠泥及紅泥三種,統稱紫砂泥。其中紫泥是甲泥礦層的一個夾層,礦體呈薄層狀、透鏡狀,礦層厚度一般在幾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,穩定性差,原料外觀顏色呈紫色、紫紅色,並帶有淺綠色斑點;燒後外觀顏色則呈紫色、紫棕色、紫黑色。紫泥是生產各種紫砂陶器最主要的泥料,目前僅產於黃龍山一地;綠泥是紫砂泥中的夾脂,故有"泥中泥"之稱。(團山泥,則是紫泥和綠泥混雜共生一起的泥料。)綠泥產量不多,泥質較嫩,耐火力也比紫泥為低,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塗料,使紫砂陶器皿的顏色更為多彩。至於紅泥則是位於嫩泥和礦層底部的泥料,礦形瑣碎,需經手工挑選。周高起云:「石黃泥,出趙莊山,即未觸風日之石骨也,陶乃變朱砂色」。由於紅泥不利獨自成陶,通常用作器表化妝土。


 


    紅泥(或稱朱泥),亦稱「石黃泥」。即古人所謂「未觸風日之石骨也」。因其含鐵量多寡不等,燒成之後變硃砂色、硃砂紫或海棠紅等色。因為產量少,早期除銷往南洋的水平小壺用朱泥製作胎身外,一般只用作化妝土裝飾在紫砂泥坯上。至於朱泥的胎土,不過是製壺陶手,為了求得更精細的泥料,將紅泥以洗泥沈澱,得到約140目到180目細孔的泥料,製成細如滑脂的朱泥壺。(篩目的細度是以一平方公分所含孔隙度為量度。例如180目即一平方公分內含有180個孔目。)朱泥的土質成份,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極高的氧化鐵約在14%到18%之間,這是朱泥所以燒成後壺身成為紅色的主要原因。由於朱泥的泥性甚嬌,成型工藝難度亦高,且朱泥由生坯至燒成,因收縮率高達30%至40%,故一般成品良率約僅七成。


 


    紫泥取之於紫砂岩,其岩系粉砂質泥岩,紫泥的結構及礦物成份,在偏光顯微鏡下觀察情況是:粉砂泥質結構,碎屑礦物以石英、高嶺土、赤鐵礦、白雲母為主,含少量長石。由於含有較多的鐵質,定名為"含鐵質粘土質粉砂岩"。綜合分析,紫泥主要成份為水雲母,並含有不等量的高嶺土、石英、雲母屑及鐵質等。紫砂泥屬於粒土--石英雲母系,頗類製瓷原料的特點,因此單種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,泥坯強度高,乾燥收縮率小,為多種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藝條件。


 


    紫泥、綠泥和紅泥,由於其固有的化學組成、礦物組成和工藝性能,即便單獨一種泥料,通過粉碎、練泥,便能單獨製成產品。紫泥是生產各種紫砂陶器的最主要的原料。綠泥用作化妝土粉飾在紫泥坯體表面。由於綠泥數量不多,同時大件的綠泥產品不易燒好,因而僅少數產品用綠泥制作。團山泥則可制作大件產品。紅泥通常用作化妝土及製作小件產品。


 


    從礦層開挖出來的紫泥,俗稱生泥,泥似塊狀岩石,經堆放在露天稍事風化,待其鬆散,然後用錘式破碎機初碎,輪碾機粉碎,泥料過60目篩(泥料如太粗則制作費勁,如太細制作時則易黏手,且燒成後收縮比大),濕水後通過真空練泥機捏練,便成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。紅泥、綠泥的制備與紫泥相同。談到紫砂泥料的練製,在五十年代以前,還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,把曬乾搗碎的泥團圍成一圈,用河水沖洗,人站在裡面不停地走動、踩踏,直到泥料軟硬適中;今人實難想像前人在練制泥料是如此的辛苦、落後。到六十年代後期開始採用機械化、有雷蒙粉碎機、攪拌機、真空練泥機。


 


    為了豐富紫砂陶的外觀色澤,滿足工藝變化和創作設計的需要,藝人們透過把幾種泥料混合配比,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屬氧化物著色劑,使之產生非同尋常藝術效果。大凡名家對泥料的配製著皆各有心法,且不相私授,進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為某些名家的代名詞,也突顯了名家的藝術風格。如作品燒成後呈現天青、栗色、深紫、梨皮、朱砂紫、海棠紅、青灰、墨綠、黛黑、冷金黃、金葵黃……等多種顏色,深深吸引了紫砂藏家的目光。紫砂泥若再摻入粗砂、鋼砂,產品燒成後珠粒隱現,產生新的質感。


 


    紫砂器表面的色澤取於自然泥色,程序是這樣的:先將各色原料分開碾細,然後用清水漂,浮在水面上的一層蠟膏,即為有用的色漿原料,燒成後永不消褪。近年來還試制成功了醮漿紅泥,仿金屬光澤液等化妝土,豐富了紫砂產品的色彩。


 


    紫砂陶器所用主要原料紫泥,行家形容紫泥是泥中有""。這個""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顆粒,也就是紫砂泥中的""。它與粘土、雲母、赤鐵礦共生一體。紫泥不能用水直接膨潤,粉碎至一定細度,不必與其它原料配合,單一原料即可成型燒成品種繁多的紫砂陶器。雖說皖之壽縣、魯之博山、粵之潮邑,均有出產類似的泥料,而一究其成份,則判若霄壤。若論色澤的瑰麗樸雅,質地的優良,當推宜陶為獨步。但最使人引起藝術情趣的,要數那造型洗練別緻,線條剛勁流暢,比例確切恰當,色澤純樸古雅,經藝人精湛的手工制作,集金石、書畫、鐫刻於一體,使紫砂壺成為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實用器皿。


 


如何養一把漂亮的壺


    如何養一把漂亮的壺?這是每一個壺藝愛好者最常討論,想要深入了解的問題。在此,筆者願意提供個人多年來養壺的淺見,供壺藝同好做為參考。


 


第一、 明辨土胎好養壺


    紫砂壺最傲人之處,在於紫砂泥料的特殊性;養壺成功的秘訣,首重於紫砂泥料的優劣。上等的泥料,讓您養壺事半功倍,倍嚐養壺的樂趣與成就;劣等的泥料,則讓您徒勞無功,食而無味,徒呼負負。所以,慎選紫砂泥料,是您養壺成功的第一步。


 


第二、 確實滌淨壺身


    若是新壺必先除去塗抹在壺身上之凡士林(可用煮沸法或沙拉脫洗淨);若是舊壺則應洗淨沾染壺身之積垢。無論新壺、舊壺若能先還其乾淨之貌,則有利於爾後泡茶時,茶油吸附於壺身。


 


第三、 勤泡茶、勤擦拭


    我們必須透過泡茶的過程,把玩茶壺以怡情養性,同時讓壺身藉由泡茶吸附茶油於壺壁;並於沖泡完茶時,滌淨壺身並甪柔細乾布趁熱擦拭壺身,因壺溫較高時,茶壺本身的毛細孔會略為擴張,水氣會呈現在茶壺的表面。 此時,若用一條柔細乾布,把整個壺面拭遍,即可藉由熱水之溫度,將壺身擦拭得更溫潤明亮。


 


第四、 注意事項


1、泡茶時,勿將茶壺浸水中…有些人在泡茶時,習慣在茶船內倒入沸水,以達保溫的功效,然而這對養壺確是一種傷害,因為會在壺身留下上下不均勻之色澤。建議您泡茶時,可在在壺身下置一養壺墊。


2、泡茶時,切記勿將茶湯澆淋於壺身,或拿筆刷沾茶湯刷拭壺身,因為此種「和尚光」的快速養壺方式,不僅是錯誤的養壺方式,也錯失養壺過程的經驗與樂趣,實不足為取。


3、泡完茶後,應順手倒掉茶渣。有些講究壺裏茶山的人,往往把茶渣一起留在壺裏任其陰乾。但因台灣氣侯,高溫又多濕,茶渣積放壺內容易產生異味或發霉。


4、避免放在容易沾染灰塵、油煙之處。存放茶壺時,避免放在油煙、灰塵過多的地方,以免影響壺面的潤澤感。


 


如何踏進茗壺收藏之路


    近年來國內喝茶風氣又逐漸的風行起來,坊間茶藝館愈開愈多,而相對的有意收藏茗壺的人口也開始增加,但由於中國製壺的歷史如此悠久有關壺藝的知識已另成一門學問,因此如何開始收藏茗壺,已然成為許多初入此道的人最想得知的。


 


    對於一個開始入門玩壺的人來說,先找一個信用良好的商家且內行的人介紹,比一開始就在尋找一件好壺重要,接下來可以主觀的選擇一件外觀自己喜歡的樣式,此時對於師傅的作工及實用性可請教於專家的意見以供參考,最後才去了解該件作品是出自那位名家之手。


 


    往往一般人都先去了解作品的作者是誰才決定是否收藏,但卻會因此被名家而左右了對壺的判斷力,除非非常內行時,不然就算一件出自名家的作品,卻沒有一般工藝水平,也是一件不好的收藏作品。如當您有意收藏一件紫砂壺時,除了考慮其造型,做工之外,更重要的應是紫砂泥料,好的泥料在養過後會很快的變化,這些都比是否出自名家更值得考慮。由其目前台灣人習慣喝鳥龍茶,而紫砂壺的特性在於可吐香、吸香,正好可以把烏龍的特性完全顯現出來,因此在決定收藏茶壺時,實用性也是另一個考慮的因素。


 


    總括以上,一件好的作品應是工好,質好,造型美,價格適中,這樣的作品往往能百玩不厭,且具有保值的投資價值。由於一般的藝術品大都只能用眼睛欣賞,鮮能把玩;只有砂壺除了可以用手把玩,且因泡茶使用得宜,更能使一把原本暗然無光的砂壺變成一件內斂含光、愛不釋手的作品。總之,對於剛入門的收藏者,多聽多問將是得以購藏好作品的不二法門。


 


◎紫砂壺的各部分結構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arry 的頭像
    larry

    小松鼠部落格

    la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