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類風濕性關節炎 (6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類風濕性關節炎(Rheumatoid arthritis)是一種廣泛且頑固的慢性疾病,病況輕微時僅怠到局部關節僵硬疼痛,嚴重時則會引起全身的關節腫脹疼痛及損壞,甚至造成殘障。這個病起因於身體內抵抗病菌的「捍衛戰士」(我們稱做免疫系統)發生問題,產生許多不必要的抗體(自體抗體,如類風濕性因子RF),不僅會殺死病菌,同時也破壞身體正常的結構。最常侵犯的部位是四肢小關節,其次是肌肉 、肺、皮膚、血管、神經、眼睛等,因此可算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。


如何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




早期發現以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不可逆病變是診斷的第一要務,但可能必須由醫師數次診查之後才能確定診斷。有鑑於此,美國風濕病學院(American Collegeof Rheumatology,簡稱為ACR)於一九八七年集合專家重新擬定一套簡單而準確的診斷標準:

la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的病理變化是所謂的「滑膜炎」。正常狀況下,關節腔內面有一層精緻的滑膜,可分泌關節滑液,以潤淜和保護關節。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時,滑膜產生發炎反應,關節因發炎細胞的聚積而有紅、腫、熱、痛的現象。這種發炎反應嚴重時甚至侵犯整個關節,破壞軟骨甚至骨骼。若缺乏適當治療,關節終將變形、僵直而無法活動。


於病程則因人而異,不外乎「活動期」與「緩解期」交替出現。「活動期」時,會倦怠、食慾不振、虛弱、貧血,且常見「晨僵現象」(morning stiffness); 睡眠、休息許久之後要感到腫脹而僵硬,稍一使力即怠不適,顯示出關節正受發炎反應所侵犯,漸漸產生腫、熱、痛。最常出現的部位是手指近端、手指和手掌間,手腕;足部的腳趾和腳掌之間等部位;膝、腳踝、肩關節及其他部位的關節也可能受侵犯,但較少見。此外,侵犯的部位常有「對稱」的情形,即在身體左右兩側同一部位都出現症狀。


「緩解期」常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出現。事先沒有任何徵兆,上述所有的症狀都減輕。這種情形可能持續數星期、數月、數年,甚至終身不再犯,但絻大多數患者在經過短暫的「緩解期」之後,因某些刺激如發燒、感染、情緒變化等而再次進入「活動期」。關節就在如此交替侵犯之下逐漸變形、僵直而失去活動能力。   此外,活動力較高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中約有5%~15% 會出現皮下結節,這是一種發生於皮膚下面


la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la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新觀念:選擇合適的治療策略
 

 


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已有突破性的進步,病人如果及早接受正規的藥物治療,受損的關節達到完全緩解是指日可待的,有了這些新藥的輔助大幅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疾病控制,使得治療達到緩解目標變成是可能的。

作者: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  蔡長祐教授

la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類風濕性關節炎與貧血
 


五十歲的張女士,兩年前被診斷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,在最近一個月的回診中告訴醫師常會覺得疲倦、頭暈、有時做事會無法專心、喘不過氣來、又有時也覺得心跳過快,這樣的症狀已經嚴重影響到她的日常生活作息。

作者:大林慈濟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 黃光永醫師

la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區別痛風與類風濕性關節炎
 
【中國時報 文/高雄長庚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鄭添財】

  風濕科門診內,常接觸到類風濕性關節炎或痛風患者,因關節紅、腫、熱、痛來就診,這兩種疾病雖都會攻擊關節,不過單從性別及發作部位大概就能區分出: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主要是女性,最常侵犯手部關節再蔓延全身;痛風主要找上男性,最常發作在腳踝與大拇趾關節


  這兩種疾病在性別比例上有多懸殊?據統計,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年齡為30至50歲,女性患者為男性三倍;而50歲前痛風的患者,幾乎99%是男性,女性患者大多停經後才發作。


  雖一樣是關節痛,但疼痛型態不太一樣,痛風患者可能前一天還活蹦亂跳,但一發作起來就讓人痛到無法走路、無法穿鞋,有人形容甚至想剁掉腳;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則有時痛、有時不痛,反覆不斷發作,特別是早上起床會有晨僵現象,患者因關節僵硬導致活動受到限制,持續時間約一小時,但隨著關節炎惡化,有人僵硬的症狀甚至持續一整天。


  臨床上鮮少有人同時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與痛風,然而相對於痛風有明顯的急性症狀,且透過控制體內尿酸即可預防,類風濕性關節炎由於初期症狀不那麼明顯,加上致病原因目前仍不明,因此更應注意關節疼痛警訊:是否持續痛超過六周、早上起床容易關節僵硬、侵犯的關節部位逐漸成對稱性。

la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