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普 洱 茶 茶 品 的 選 購
張 極 琴

普 洱 茶 的 選 購
1660年到1870年(康熙年間至同治年間)是中國雲南普洱茶的全盛時期,對於那些終日飽食山珍海饈的宮廷人而言,普洱茶正是消油解膩的好東西,連稍後的老佛爺慈禧也養成“冬喝普洱夏飲龍井”的飲茶習慣,無怪乎愛新覺羅溥儀曾對舒慶春(即“老舍”)說:普洱茶品是廷中身份的代表!
2002年度在雲南西雙版納所舉辦的“2002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”中,曾定義

普洱茶是源產於滇南瀾滄江流域,以雲南大葉種茶樹鮮葉為原料,經殺菁──揉捻──晒乾加工而成的晒菁毛茶,以及從晒菁毛茶為原料壓製而成的各種緊壓茶,經長時間的貯存演變而成,或以晒菁毛茶為原料,後經發酵加工成各種普洱散茶和普洱緊茶。

一 不以錯誤年代為標竿

普洱茶,發源於雲南,盛行於港台,暢銷於東南亞,其魅力不可擋。有實物可考的茶莊也可追溯到清初盛世雍正年代的【瑞貢天朝】……儘管各老茶莊的後人處處在,可惜已不復當時的盛況,更甚者,這些後人都不曾看過其先輩的製茶過程,就遑論啥老傳統的製作過程了。
至今,普洱茶經歷了三次波動,不管韓國,馬來西亞,還是中國大陸,到處林立著“專賣店”,自然越炒作越離譜,加上祖輩孫兒飲的古訓也是無法逃避的事實。“喝一片,少一片”本來就是普洱茶的結果,難怪吾大文豪蘇東坡慨嘆“月圓還缺缺還圓,此月一缺圓何年”了!
由此,專賣店的林立,某個層次上雖是商場競爭的好現象,可是缺德的商人謊報年代,甚至拿《普洱茶》一書中的圖照作版本照像加工,幾可亂真的內飛內票充斥普洱茶市場,紅彤彤響噹噹的【紅印圓茶】到處是,越賣越多;包裝精美,紅色豔麗……箇中老手當然不受騙,可新手可就嗚呼哀哉了!只能阿Q一些:算是交學費學東西吧!誰叫俺生不逢時?
照相印製,泡泡水,烤一烤,晾一晾,再故意破損些,如此便是七八十年的【雙獅牌同慶號圓茶】了……
40年代的熟茶?渥堆法成功研發出也只不過是70年代昆明茶廠首次推出的……太扯了吧?
年代?
只是個參考而已。 或許真的要多交學費吧!

二 不以偽造包裝為依據

誠如上文所云,不德商人為求牟利,乃不擇手段,照像影印內飛內票,甚至外包紙,還不“惜”成本仿得很“逼真”,“如假包換”:60年代的“江城圓茶”,其茶面烏溜溜地渾厚肥壯的條索……加工與減料的目的只為了個“利”字。

三 不以深淺湯色為藉口

普洱茶,不管青熟茶,其湯色必需透澈見底,絕不含糊,更不黏糊。熟茶的湯色除透澈外,儘管已碳化碎屑,可是其底要不黏杯,喝後也不生痰。如果沖泡出來的茶湯深濃墨色,則表這茶不是渥堆發酵過度接近碳化,便是說明這茶過度受潮,如同表一的說明一樣,茶香是霉味或中藥草味,則這茶才從溼倉處拿出未透氣。還有,方沖注出來的茶湯面上、像油浮在水面上的蒸霧很干脆俐落,不拖泥帶水,而且將停留許久,更重要的是,飲喝後不會胃脹風或不舒服。
順帶一提,不管青熟茶,還是老新茶,才從倉庫拿出來面市,肯定倉味極重,必須過一段日子才能飲用。因此,奉勸各位,剛買回來的茶品,拆封後必須給它攤開一陣子,約半個一個月後沖泡飲用才更見美味可口。


四 不以添加味道為假象

茶的收藏地點不妥善,只會帶來汙染。百味雜陳的廚房,浴室周圍的空間,中藥鋪的設備空間,悶騷不通風的閣樓,當然絕不是藏茶的好地方。因此,舉凡點燃檀香、沈香、線香的茶舖,絕找不到啥好茶。古人云:“茶性淫,易於染著,無論腥穢及有氣之物,不得與之近,即名香亦不宜相襟。”即是此理也。
參香、棗香、梅子香,相信只有熟茶才有的茶香,前面已交待,那都是陳放過程中的一種氣味,並不是普洱茶的原香。就筆者的經驗,這些茶大多湯色深濃渾黑不透澈,仍可飲用,但其茶滋只有趨近碳化,而且不要說沖泡後的茶底,連沖泡前的條索都已見斑剝碎屑。恐要及時飲用,不宜再陳放。而且在飲用後,許多朋友都有脹膩感,甚至胃脹氣……

五 不以霉味倉別為號召

說實在的,地方乾爭,通風良好,溼氣不重,不囤雜物,那就是良好的環境,就不會出現棗香、蘭香或梅香的40年代的熟茶了!
儘管是熟茶,有倉味是正常的。剛拆封的茶品,最好不要馬上飲用,必需把它攤開“透氣”半個月一個月,好讓它回氣透味,倉氣消退,泡起來就不會過緊而影響口感。
還有,如果囤茶過多,則必需不時地把上下裡外層的藏茶搬動,好讓其透風。
或者,如同調酒般,可嘗試用新青茶來調配倉味重的新熟茶,如此,至少能掩蓋些過濃的倉氣霉味。不然就在沖泡上考驗功夫了!

六 不以樹齡葉種為考量

茶底渾厚油亮,葉面粗糙,主支脈清晰,梗條粗壯而質軟且軔性強。茶湯喝起來,新茶雖苦澀在舌面或舌根喉頭,卻能回甘生津不斷,留底悠久氣韻強,讓人回味無窮而源遠流長,耐人尋味。有這樣口感或茶滋的茶品,便是好茶,如果是新青茶則宜以收藏。當然,這要考量其採摘季節:春茶湯面多毫毛,不耐泡,清新有餘,氣韻不足,只能新鮮飲用,不哂收藏;夏茶則易枯、悶、乾,口感澀麻難忍;秋茶則已氣勢穩當,飲新藏舊兩相宜。
標榜野生型或啥大葉種或生態(即“有機種植”)普洱茶,或以一大片茶葉浮附在圓茶茶面上的,又或以普洱茶茶樹槲寄生的“螃蟹腳”藥普洱茶,不然就是“千年老茶樹”……
古書云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”,今豈云“X X年目睹普洱茶品之怪現象” ?!


 結 語

普洱茶,其要點乃在“真性”與“陳味”。

真性是普洱茶的生命根源。真性,表現在“生”與“長”。
生者,本性、質也。好山好水好茶林,雲南大山氣韻強。樟樹成蔭氣交感,喬木大葉。
生者,製作的工序,採、炒、揉、曬、秤、蒸、壓、乾。換成現代用語,即“採摘”、“炒菁”、“揉捻”、“曬菁”、“秤重”、“蒸軟”、“壓製”、“晾乾”,最後為成品。
長者,收囤的環境條件。
大量囤放,群起群落,以免落單與寂寞。借著氣感散發,使茶與茶之間互相吸收對方釋放的氣息。相對溼度控制在75 %以下,不能過低,因為轉化緩慢;也不能過高,由于陳化過快變溼倉。通風良好無雜味。一年半載後,還要前後上下裏外對調互換,讓其“氣息”總有透散的時候。
陳味,指的是藝術表現的力量。包括普洱茶品的陳期與泡茶者的工夫與心態。
泡茶者“也許”須要如此的使命感:把茶品泡得起死回生。
切記:普洱茶的沖泡方法與其沖泡環境及配備,都須樸素自然,不必過於繁冗複雜。
最後,
茶,都能喝。只是能不能“品”而已。
好比塗鴉,都是繪畫。只是要進入藝術天堂,就必須經歷無數苦難,才能臻大雅之堂。
此兩者,殊途同歸,讀者當思量之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a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