顏面神經為十二對腦神經中的第七對,當顏面神經本身或其上位神經元,包含腦幹、大腦皮質的顏面運動區,及其他任何相關神經路徑受損,就可能出現顏面神經麻痺的症狀。
中風誘發中樞型顏面麻痺
腦中風確實也會引起顏面麻痺,稱為「中樞型」顏面麻痺,因為中風使得腦部無法下指令指揮顏面神經。不過,腦中風患者的症狀較少只侷限在顏面神經,通常還會伴隨其他局部神經學症狀,包括同側或對側手腳無力、麻木,吞嚥或構音障礙等,且病人本身通常有心血管疾病等危險因子。
此外,中樞型顏面麻痺是指顏面神經核以上的部位受損,病人主要是對側臉下半部麻痺,但前額額肌通常還能動,較不影響皺眉、閉眼。通常中樞型顏面麻痺較少造成完全麻痺。
周邊型以貝爾氏麻痺最常見
另一種則是「周邊型」顏面麻痺,是顏面神經核以下部位受損,使得同側顏面神經麻痺,因此臨床上常造成同側整個臉完全麻痺,無法做臉部動作,其中最常見的是「特發性顏面神經麻痺」,也稱為「貝爾氏麻痺」,據統計每年在10萬人當中,就有15至40個病例。
「貝爾氏麻痺」發病初期的進展很快速,通常在2到5天內,單側顏面神經暫時麻痺的程度會達到頂點,臉部會有麻或是僵硬的感覺,且眼瞼因為無法閉合,也會出現流淚的現象,甚至會有味覺減低的現象。
病毒感染損及神經
雖然對於「貝爾氏麻痺」的描述已有150年以上的歷史,但致病因仍沒有定論,最常被提及的是病毒感染導致神經受損,又以疱疹病毒、EB 病毒等最相關,此外,也有學者 認為是自體免疫失調所引起。
周邊型顏面麻痺的發生,不分男女、老幼,不分日夜、也不分季節,但有病毒感染、免疫力差或糖尿病患,臨床上確實有較高的發病風險。
雖然周邊型顏面麻痺看起來防不勝防,且臉歪嘴斜症狀挺嚇人,但它的復原率不錯,大約80%到85%的人能完全恢復,僅約一成病人可能留下後遺症、或完全不恢復。
發病初期可使用類固醇
一般顏面神經麻痺患者在發病初期,會在7天內用高劑量的口服類固醇減少發炎反應,至於是否使用抗病毒藥物,目前仍有爭論,有些報告指出使用抗病毒藥物恢復較快;多數患者即使不給藥,也能透過身體自行修復而好起來,改善速度因人而異,通常是發作後兩週才慢慢開始變好,恢復期可能需要一、兩個月,甚至更久。
如果患病後3個月還沒有改善,那麼復原就不樂觀了。根據統計,年紀較大,有高血壓、糖尿病及一開始就完全麻痺的病人,恢復情況較不理想。有些恢復不完全的病人會出現顏面肌肉的不自主運動、痙攣,或是吃東西時會流眼淚等後遺症,就是神經復原的過程中產生「搭錯線」的現象。
預防併發曝露性角膜炎
不少病人會尋求電療、針灸等輔助療法,但目前沒有證據顯示,用了這個方法一定會好得快。不過,有一種輔助療法是必要的,那就是使用人工淚液或戴眼罩等方式,避免曝露性角膜炎,因為顏面神經麻痺時,眼睛往往閉不完全,加上無法眨眼製造眼淚,除了需要點人工淚液,建議外出時可戴護目眼鏡、睡覺時在眼睛蓋紗布,避免角膜一直曝露在外。
此外,可做些臉部肌肉運動來加速修復,比如對著鏡子練習「ㄟ」「ㄨ」等發音,或是用手做些臉部按摩,刺激局部血液循環,這些動作不花錢、也不會對疾病造成損害,可加減嘗試。如果對於恢復狀況不滿意,比如外觀看起來還是稍微歪斜,就需要找整形外科進一步處理。
神經不過電影響預後
國內由於就醫便利,顏面神經麻痺患者多半不會拖延太久才去醫院,不過接受治療的早晚,跟預後沒有絕對關聯,重點在於神經受損程度,通常會以神經電學檢查做為預後的參考,若一個月後神經電位電不太出來,那麼預後就會比較差;如果神經有過電,即使當下狀況還不夠好,但可預期未來恢復會更好。
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的原因很多,必須經過醫師的詳細診斷才能確定病因,雖然沒有太好的方法可預防,不過由於病毒感染是已知最常見的誘發因子,建議民眾作息正常、睡眠充足,避免身體免疫力下降,病毒才不會乘虛而入。
Q:因為顏面神經麻痺,一眼閉不起來怎麼辦?
A:眼睛不能閉緊,會導致眼角膜出現乾燥、破損與發炎,應加強對眼睛的保護,包括使用人工淚液,白天外出應戴太陽眼鏡或護目鏡,睡覺時可用潤濕藥膏或紗布蓋於眼睛外或戴上眼罩。
Q:感冒也會引發顏面神經麻痺嗎?
A:有些引起顏面神經麻痺的病毒也會造成感冒症狀,但感冒和顏面神經麻痺的因果關係並不清楚,不能據此推論感冒也會引發顏面神經麻痺。
Q:症狀發生期間,需要幫麻痺的肌肉按摩嗎?有幫助嗎?
A:可嘗試。主動嘗試臉部肌肉運動或可加速修復,用手做些臉部按摩或可嘗試,但並不確定有幫助。電刺激亦有人嘗試。
- Jan 13 Wed 2016 22:17
顏面神經麻痺了
close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